跳至主要內容區

各校計畫成果

臺灣大學玉山青年學者何銘洋副教授

玉山青年學者 發布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點閱次數:18
核定年度:113年(2024)/研究成果年度:113年(2024) /學術領域:生命科學及農學/學者名稱:何銘洋

活動簡介

一、孑遺藍綠菌中的光合系統一結構與紅移螢光

本年度臺大生命科學系何銘洋副教授團隊與國際合作,運用冷凍電顯解析孑遺藍綠菌Anthocerotibacter panamensis的光合系統一結構,發現其具有罕見的紅移螢光訊號。這種訊號代表其可能具備光保護機制耐受強光,過去僅見於具葉綠囊膜的藍綠菌與植物,而A. panamensis中的紅移螢光是藍綠菌祖先型的特徵,A. panamensis意外保留此特性,提供了解早期光合作用演化的重要線索。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5月發表於《PNAS》,為光合作用演化研究開啟新篇章。

二、模擬紅樹林土壤的菌相變動調查

另一方面,本計畫透過模擬紅樹林土壤環境,探討營養鹽添加與藍綠菌接種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發現,氮磷施肥顯著改變菌相結構,並意外促進本土藻類生長,顯示施肥可能引發藻華風險。藍綠菌接種結果顯示,本地分離菌株能成功定殖於紅樹林土壤樣本,顯示「本土菌株」對於台灣環境的適應性優於外來菌株。未來研究規劃結合基因體與轉錄體分析,搭配碳固定測量,以精準評估菌株功能和增加環境固碳的潛力。

三、提升台灣光合作用研究的國際能見度

在國際能見度上,主持人這一年度擔任亞太光合作用會議中的議程主持人,並受邀演講。作為台灣與會者中唯一一位演講者,主持人不僅增加了台灣光合作用研究的能見度,也在演講中特別致謝教育部和臺灣大學對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支持。主持人在會中也和日本年輕學者們建立連結,開啟新的合作方向。

臺灣大學玉山青年學者何銘洋副教授

孑遺藍綠菌的光系統一光譜和結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