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

各校計畫成果

國立臺灣大學玉山青年學者張書蓉助理教授

玉山青年學者 發布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點閱次數:39
核定年度:109年(2020)/研究成果年度:114年(2025) /學術領域:醫學/學者名稱:張書蓉

活動簡介

本研究揭示腸道沙門氏菌分泌的基因毒素 Typhoid toxin 除了攻擊宿主染色體 DNA 外,還會直接破壞粒線體 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導致粒線體功能受損與氧化壓力失衡。受損的 mtDNA 會釋放至胞質,進而啟動 cGAS-STING 介導的先天免疫訊號,促使 Type I 干擾素 的表達。同時,研究亦發現 GCN2 介導的整合性應激反應(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 ISR)會進一步放大這些炎症相關基因的表現。上述過程共同引發細胞進入老化狀態,並出現典型的 發炎型老化分泌表型(Proinflammatory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更重要的是,這些 SASP 因子可透過旁分泌效應影響鄰近的 T 細胞,使其進入老化狀態,造成免疫功能下降。這一現象不僅解釋了傷口癒合不良與慢性發炎的潛在機制,也提供了感染與免疫老化之間的關鍵連結。研究進一步指出,typhoid toxin 並非僅存在於傷寒沙門氏菌 (S. Typhi),部分非傷寒血清型(如 S. Javiana)亦能分泌此毒素,強調其在病原致病力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整體而言,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沙門氏菌毒素破壞粒線體與驅動 SASP 的新機制,還凸顯其對免疫老化與慢性炎症的影響,為未來發展抗毒素治療策略提供了潛在的分子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