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

各校計畫成果

高醫玉山青年學者 李偉鵬教授 第5年成果報告

玉山青年學者 發布單位:高雄醫學大學 點閱次數:42
核定年度:109年(2020)/研究成果年度:113年(2024) /學術領域:理學/學者名稱:李偉鵬

活動簡介

感染症狀的處置在醫院端是每天都會遇到的課題,在處置未知感染時,較常見的作法是給病人一個通用型抗生素,同時對檢體進行後續的分析,其中包含基礎型態分析、格蘭氏染色法與PCR基因放大定序分析等,前者顯微鏡觀察方法雖然快速但仍無法準確得知致病菌種類,故不能精準進行抗生素用藥,後者雖然能準確得到微生物種類與準確的用藥資訊,但其過程除了仰賴專業人員的繁瑣操作外,還需要約3-5天的檢測時間,可能因此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導致感染的惡化,因此,能夠快速篩檢感染情況並提供最佳抗生素用藥方針的方法仍待被開發。

奈米石墨烯具備獨特的聚集誘導螢光特性,本技術首次採用微生物可降解的奈米囊泡來包覆奈米石墨烯,迫使奈米石墨烯呈現聚集狀態而展現肉眼可見的增強螢光,並透過活細菌能夠快速降解此囊泡的特性,進一步將奈米石墨烯從囊泡中釋放,使其由聚集狀態轉變為非聚集態,進而導致增強螢光效應隨細菌數量的增加而衰減,使其適合作為新型病原體感測器。

本技術可適用於病原體快篩試劑、精準醫療與體外檢驗分析平台等方向,以未知感染症對應抗生素用藥的方向為例,可以通過將此奈米石墨烯囊泡探針整合在快篩試片上(96孔盤即可),並在對應的位置加入生理食鹽水與檢體溶液作為陰性與陽性控制組,其中陽性控制組因含有細菌,故最終導致螢光的衰減,在測試區中,可在對應的區域加入檢體溶液與待測抗生素,並進一步觀察未出現螢光衰減的組別,從而找出最有效抗生素,雖然此方法不能鑑定出細菌的種類,但可以在1小時的檢測時間內找出最合適的抗生素用藥選擇,將使病人的感染症狀獲得有效地緩解與控制。

本團隊在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上展列本技術,並獲得熱烈的迴響,除了有多家國內外廠商有興趣洽談後續合作外,亦有不少醫護人員與民眾前來了解與學習,本技術已取得美國臨時案專利,目前已確定將在台灣北部羅東聖母醫院、中部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南部高學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臨床試驗實施場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能成功商業化,保護國人健康並拓展全球醫檢商機。

相關附件

與日本人介紹本技術特點與潛力

與廠商介紹技術的醫學價值

與民眾介紹科普新知